有段时间,我对“赚钱”这件事非常困惑。 不是不知道赚钱的重要性,而是仅仅在用打工思维对待赚钱这件事,因此不断在“要不要继续跳槽”,“要不要换个平台”以及“失业了怎么办”等问题里反复拉扯。 直到现在,我才逐渐开始意识到,问题的核心其实不在“去哪儿上班”,而是:我的能力,能不能让我自主选择赚钱的方式?我自身的价值,能不能让这个市场为我买单? 哪怕在职场,每一个岗位给的薪水,也是由这个岗位对商业结果影响的大小来确定。 从我自己的工作感受看,如果只是打工思维,不仅容易掉入舒适区陷阱,还很容易限制在自身...
有段时间,我对“赚钱”这件事非常困惑。
不是不知道赚钱的重要性,而是仅仅在用打工思维对待赚钱这件事,因此不断在“要不要继续跳槽”,“要不要换个平台”以及“失业了怎么办”等问题里反复拉扯。
直到现在,我才逐渐开始意识到,问题的核心其实不在“去哪儿上班”,而是:我的能力,能不能让我自主选择赚钱的方式?我自身的价值,能不能让这个市场为我买单?
哪怕在职场,每一个岗位给的薪水,也是由这个岗位对商业结果影响的大小来确定。
从我自己的工作感受看,如果只是打工思维,不仅容易掉入舒适区陷阱,还很容易限制在自身的业务领域,进而难以建立更全盘的视角,这一点在大平台尤其明显。
实际上赚钱从来不是“找份好工作”这么简单,而是一个系统能力的结果。
一个最小的商业闭环背后所要求的最基础的能力,包括但不限于洞察市场需求的能力,产品研发的能力,渠道管理的能力,以及销售转化的能力。
如果是想要脱离平台自己创业赚钱,仅仅具备这些可能还不够,还要有拉通资源,识别合伙人,组建团队,创立SOP流程,以及提升自身领导力,心态管理,健康管理等等一系列要求。
说实话,意识到这一点让我既沮丧又兴奋。
沮丧的是,现在才意识到以前思维方式的狭隘,看到离我想去的目标还有非常大的差距。
兴奋的是,总算跳出了过去的思维框架,意识到了自身的局限,起码有了可以努力的方向。
今天想聊一聊,关于打工人如何借用职场资源,来建立自己的核心能力这件事儿。
赚钱能力有哪些?
以“赚钱”为核心,你需要建立哪些能力?
过去几年,我在销售、渠道管理、市场、品牌等多个岗位轮转过,几乎覆盖了一家ToC企业的全部商业环节。
早年做销售时,会在一线跑线路、做地推,思考产品怎么卖得快一点。
后来转到渠道,开始接触渠道客户,经销商体系,理解了“流通效率”背后的博弈。
再到品牌与市场,又开始明白,原来针对目标用户的需求挖掘,产品定位、传播策略,这些以前看起来很虚的东西,才是撬动用户心智的“软性护城河”。
而最后完成交易,是需要以上所有环节相互协调相互配合的结果。
这让我意识到,其实赚钱本质上需要的是一种系统性整合的能力,而不是简单的去想“什么岗位工资高”。
说实话,以前跳槽的时候没有考虑这么多,只是单纯不喜欢在一个领域做太久。
现在回头看,还是挺感谢曾经那个爱折腾的自己。因为不知不觉间,发现自己其实是在围绕着“基础商业模式”来构建自己的职业经历。
也正是这些多元的经历带给了我更全盘的视角,让我开始了解“商业”究竟是个什么玩意儿,并且开始思考如何借用这些经历和资源,内化为自己“赚钱”的能力。
如果你还在像我一样打工,建议好好借用职场的资源,观察公司文化,组织架构,SOP流程等。
尽管大公司有流程多决策慢业务流水线等一系列的槽点,但不可否认的是,这里也人才济济,尤其是汇聚很多商业大佬。和这些人共事,他们的思维模式,做事方法,决策路径,管理风格等等,都是宝贵的学习资源。
否则前期偷懒的坑,估计后面都要用真金白银去填。
如何锻炼赚钱能力
如何在职场锻炼自己“赚钱”的能力?
答案是尽量向核心部门靠拢。
我也是轮换了很多部门之后,才意识到:职场的核心部门,是普通人突破视野和资源壁垒的跳板。
我来到新岗位一个月加的班,快要抵得上以前三个月的工作量,但同样接触到的信息也翻倍的增长,有很多机会和财务,供应链,管理层,渠道甚至客户有信息上的互通有无,来帮助我们理解市场和生意的全局。
这让我逐渐意识到,核心部门具备三个最稀缺的条件:
信息透明度高:能看到更多“全局怎么运作”的细节;
资源可调动性强:可以协同多个部门资源,实现真实落地。
具备创新的条件:允许小成本试错,不断建立反馈机制;
我曾经负责过公司内一个小品牌的电商孵化,算是一个横跨品牌、销售、渠道的整合项目,虽然项目不大,但因为涉及面广,需要沟通多个部门。从解决前端供应链问题,方案策划、定期追踪到后期复盘,都需要亲自跟进。
过程中出现过很多岔子,比如预算超了、时间错了、供应商配合不到位等等——但正是这些bug,逼得我去学会“向上协调、向外借力、向下整合”。
所以在核心部门,只要你愿意负责、愿意复盘、愿意提出优化建议,其实已经在从“执行者”向“建设者”迈进。
打工人可以做的,是不断接触这种0-1的项目,习惯“建设者”的角色,把自己的商业所需要的可迁徙技能给“练出来”。
如何获得资源?
如何获得“贵人”的资源?
很多人都觉得:“我没有机会接触那么多岗位”“公司岗位有限”“老板都有自己的心腹”,所以我没有选择。
但实际上,不是没机会,而是老板没理由相信你能接得住机会。
我回头看自己的几次岗位转变,表面上看像是“运气好”,但本质上都建立在一点上:靠谱。
靠谱不是一句空话,是通过你的每一次选择和行动来让老板感知到,比如:
你把交代的事做得又快又稳;
你从不需要被催促,主动汇报进度;
你处理问题的时候,有方案、有逻辑、有反馈;
你不抱怨,专注解决。
当老板在一个岗位上对你建立了信任,他才会愿意放手让你去试下一个任务。而你要做的,是主动提出你的意愿——比如表达对另一个项目的兴趣,或者在组织调整时主动争取。
很多人低估了“表达”的重要性,包括曾经的我也是,总觉得自己只要把工作做好,老板有好的机会一定优先想到我。
实际上是,你不说,别人永远不会知道你有意愿;你不主动,机会永远不会轮到你。
“靠谱+表达”,只要把两张牌打好,几乎就拿到了职场里岗位移动的通行证。等到机会来临时,你就不会只是“应聘者”,而是“被想起的人”。
这一点,即便是以后到社会上,你想要拿投资人的钱,想要获得贵人的帮助,想要被合伙人看见,也是需要具备的核心“软技能”。
所以,与其焦虑怎么“升职加薪”,不如先问自己两个问题:
我的能力是否让人放心?
我的意愿是否让人看得见?
答案越清晰,机会就越主动找上门来。
尾 声
最后想说的虽然有点鸡汤的嫌疑,但我现在真心认为,付出才会有收获,或者说付出就是一种收获。
尤其对于没有先天优势和资源的普通人,想要长期稳定赚钱没有一条捷径可走,必须自己亲手搭建“地基”,因此前期的付出是一种必然。
其实职场人具备先天优势,那就是项目的成败都有公司来兜底,至少自己不需要承担太多的财务风险。
如果你此刻还在打工,不妨把眼前的每一个任务、每一次沟通、每一场协作,都当作一块砖。不是为公司搭房子,而是在为你自己铺路。
先让自己变得值钱,再让市场愿意为你买单。
愿每个人都早日实现财务自由。